道思作颂

永和风物①

永和以来长时间的安定局面,使浮沉于其间的世族名士得以遂其闲适。他们品评人物,辨析名理,留下轶闻轶事,在东晋一朝比较集中,形成永和历史的一大特点。

《晋书》卷九三《外戚•王濛传》:“简文帝之为会稽王也,与孙绰商略诸风流人物,绰言曰‘刘惔清蔚简令,王濛温润恬和,桓温高爽迈出,谢尚清易令达。’”此事本于《世说新语•品藻》,司马昱所问及的风流人物,除此四人之外,还有阮裕、袁瓌、殷融、孙绰等人,俱有品题。

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》曰:“人才莫衰于晋。”永和人物,同东晋一朝人物一样,足称者本来不多。他们一般的特征是嗜五石散,习南华言,浮华相扇,标榜为高。他们不知疲倦地谈有无,谈言意,谈才性,谈出处,虽然鸿篇巨制不多,但一语惊人,便成名誉。考其思想内容,核心之处仍然是名教与自然都关系,而这还是洛都“三语掾”的心声。

永和名士多服膺郭象《庄子•逍遥游》注之说,身在庙堂之上,心无异于在山林之中。《世说新语•文学》“谢万做《八贤论》”条注引《晋中兴书》:“其叙四隐四显”,为八贤之论, ……其旨以处者为优,出者为劣。孙绰难之,以谓体玄识远者出处同归。”谢万之见,四隐四显虽皆为贤,毕竟还是有优劣之别;孙绰之见,则无论隐显,“出处同归”,更接近于“将毋同”。这更是自以为“体玄识远”的永和名士的一般见解。

永和文学溺于玄风,内容空泛,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卷一三:“愚谓东晋玄虚之习,诗体一变,观兰亭所赋可见矣。”按兰亭所赋皆玄言诗,赋诗者王、谢庾、郗等世族子弟尽在其中,成诗三十余首,备见桑世昌《兰亭考》。这种诗,恰如钟嵘《诗品•序》所评:“理过其词,淡乎寡味。”永和诗风,从此中可见概见。

评论(2)
热度(10)
不慕古,不留今,与时变,与俗化

关注的博客